“可爱的上海人”首先是“科学的上海人”。前天,市科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协等单位出台《上海科普工作“十五”后三年滚动发展计划》,明确提出:未
来2到3年,本市将在每个区县建成1至2个有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或自然科学类产业博物馆,开放由政府投资创建的10个科研院所或大学重点实验室,让更多市民成为“科学上海人”的主角。
培育“科学上海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一样都不能少。为此,《计划》提出了科普场馆建设、科普传媒网络构筑、科普作品创作、人才队伍建设等10大任务和目标。包括创建科技(普)频道或科技(普)栏目,形成高效运作的上海科普门户网站,推广电子科普画廊,培育1至2种科普期刊;每年组织创作编写20本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普精品专著;与有关高校联合开发科技传播培训课程,培养壮大专兼职科普工作者队伍等。
建设“科学上海”,一系列创新思维在《计划》中闪耀:倡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大科普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科普组织,发展科学传播产业;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普投入格局。
上海科普档案
从“九五”到“十五”初,上海科普经费全社会投入已达2.77亿元;每年创作和出版科普(技)类读物500多种;120家科普教育基地中有43家被定为旅游开放基地,并形成科普旅游专线;中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覆盖率达90%以上;10万科普志愿者成为科普宣传生力军;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达6.9%,处于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