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的南极站啥模样
更新时间:2024-12-22 18:17:15

随着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什么要建新的南极站?新站选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极科考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实现从南极大国到南极强国的跨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即使建造有难度,但只要科考意义大,就不怕困难

围绕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的选址,科学家曾展开过长时间的调研和热烈的讨论。

南极大陆面积约有138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现有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和南极冰盖的中心,相距数千公里。第五座考察站应该落在哪儿?科考家将目光投向了罗斯海地区。

罗斯海是南极大陆所有边缘海里最向南延伸的一片海,其湾顶纬度高达南纬78度左右,离南极点很近。目前,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湾湾底约为南纬70度。区区8个纬度,科考价值却可能有很大差别。据专家介绍,在西南极,长城站区域生态系统活跃,更适合开展亚南极生态监测和研究;在东南极,中山站区域是观测研究南极冰盖演化过程、南极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理想之地,也是开展高空物理、地质学、地球物理等学科工作的优良位置;而地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则汇聚了冰芯科学、大气科学和天文科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

“万物生长靠太阳,越往南,光照越少,天气越冷,自然景观和生态状况越特殊。”国家海洋局专家介绍说,罗斯海区域与我国现有四个考察站所处的区域不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能够带来差异化更强的科考价值,是对我国现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补充,应该投入更强大的综合科学观测力量。

确定大致范围后,科学家和工程规划者却发起了愁。原来,经过对大量文献、地图和遥感信息的研究,罗斯海沿岸布满了密集的保护区和管理区,已有美国、新西兰、意大利、韩国等国建造的多个考察站。在现有南极环境管理制度下,后来者既不能把站建在保护区里,也很难建在别人已有的管理区内,适合建站的地方不多了。

“这里是人类开展南极科考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也是人类最早登陆南极大陆进入南极点的地方。发达国家站住脚后,纷纷在其活动范围内执行严格和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所以设立了众多保护区和管理区。”专家说。

几经寻觅,中国的科学家终于在罗斯海西岸发现一处可供建站的区域——难言岛。新的难题又出现了。由于紧邻横贯南极山脉的一处缺口,随着冰盖穿越缺口流入罗斯海,难言岛自然条件变得极其恶劣,“盛产”超强、超干、超冷的风。自第二十九次队开始观测以来,科考队设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就被狂风掀翻过两次。尽管自然条件越独特往往意味着科考价值越大,但这确实又会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衡量工程难度和科考价值时,我们的一致想法是,即使建造有难度,但只要科考意义大,就不怕困难。”专家介绍说,最终大家拍板:就是这里了!

从第二十九次队首次进行选址工作开始,到第三十三次队圆满完成选址收尾工作,科考人员付出了长达五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尽管过程曲折,但毫无疑问,中国第五座考察站的诞生,将为中国人更好探索南极打下坚实基础。

“选址完成,将进入新站的审批程序和建造阶段,新站计划建成常年越冬站,为此我们要进行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如果一切顺利,预计最快2022年建成。”专家解释说。

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占据先发优势

未来中国还要建多少座南极考察站?

目前乔治王岛和罗斯海地区,是科考站主要“扎堆”的区域。“这只是一种相对密集。放眼全南极地区,科考站的数量依然很有限。可以说,南极还是人类观测数据最匮乏的地区。‘最匮乏’不仅体现在空间分布的奇缺,还体现在观测的时间尺度非常短暂,也就百余年。”专家认为,只要国家战略有需要,国内科研有需求,就要把科考站建造下去。“而且中国作为大国,也应在涉及南极的国际治理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提升南极科考的整体实力,建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从1985年建立长城站起,中国已经初步建成南极考察基础设施体系,建成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基本满足南极考察活动的综合保障需求。同时,南极考察也从西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区域拓展至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和普里兹湾区域,再进一步延伸至南极内陆冰穹A区域,考察活动范围和领域持续拓展。

“30多年来中国南极科考的最大成就,是我们从到了南极能够生存、在站区附近观测采样,渐渐成为有能力到自己感兴趣、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区域活动。”专家说。

“南极是稀缺资源,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占据先发优势。”专家说,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新发现和新突破,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国际视野、保障条件和充分的观测技术手段。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冰盖演化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与我们优先到达冰盖区域密不可分。“在南极的所有科学家都承认,内陆冰穹A地区是科学考察的天堂,但目前只有中国能在这里集中建站,这是令很多外国人钦佩的。”

“能力建设不能止步。只要有中国人去南极,就必须有相应支撑,这种支撑越大越好。同时,我们的能力建设也在逐步转变,向能直接和国家需求挂钩的问题靠拢。”专家举例,比如南极海域观测不够,就要多发展极区海洋调查船;气象观测不够,就要多建造观测站点,还要大力发展遥感等手段对地观测。“只有充分通过现有技术和研发新技术,实现对南极更大范围、更综合、时间序列更长的研究,才能去回答更多重大的问题。”

起码要具备到达能力、存在能力、国际影响力、领导力、利用能力等五种能力,才算南极强国

“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基本稳定的科研队伍,在南极冰川学、空间科学、生物生态、气候变化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对整个南极的总体认识也在迅速加深。”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还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南极科研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综合研究发展。”专家说,相比美国、俄罗斯等南极科考强国,中国南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还有待增强。南极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各国的同步性很强。美国的南极科学研究是目前水平最高、学科最全、最前沿性和最综合的,涵盖全球变化科学、地球演化历史、生命科学、日地整体行为、天文观测等众多研究领域。

在专家看来,系统性不够强,往往会导致一次科考只解决某一个阶段性问题,成果容易碎片化,即使有“高峰”也只是孤零零的“高峰”。当试图回答全人类关心的重大问题和国家关心的需求问题时,就明显不够用。“只见问题、不见学科,势必影响南极科研的长期发展。南极科考是实验科学,靠持续性的积累,需要几代人去努力。”

我国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十三五”期间,国家海洋局重点实施的“雪龙探极”工程,就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来进行南极业务化建设。“‘雪龙探极’工程里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简单的‘铺摊子’,而且是为了长期、持续地开展业务化工作。”这位负责人说。

“想要回答气候变化、人类可持续等问题,学科必然要走向交叉。任何一个单独学科都无法实现。‘雪龙探极’工程就是把不同学科连接起来,集中应对国家需求和人类命题。”专家说。

怎样才算南极强国?在专家眼中,起码要具备5种能力。第一是到达的能力,其次是存在的能力,此外还要有国际影响力、领导力,在南极全球治理体系中拥有发言权,最后是对南极的利用能力。

“国家对南极事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大家干劲十足,都有信心早日实现从南极大国到南极强国的跨越。”受访专家表示。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