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稍大一点的人,应该还没有忘记“布票”。在那个年代,要想购买布匹或衣服,只有人民币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支付一种名叫“布票”的凭证,它有时甚至比人民币还金贵。在山东西部某产棉县,曾发生过这样一幕惨剧———一位到县城置办嫁妆的准新娘,把娘家、婆家凑集的好几丈布票给弄丢了,在绝望中,她当场扯破自己的衣服,疯了。
布票终结者———“鲁棉一号”
终结“布票”历史的,与一粒种子有关,它的名字叫“鲁棉一号”。它先后在全国累计推广了1.2亿亩,创直接经济效益57亿元。
“鲁棉一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培育成功,在大面积推广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农村联产承包。“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三个因素相叠加,给山东棉区带来了意外之喜。1979年,历来以贫穷著称的山东棉区出现了奇观:在收棉季节,运钞车源源不断地开赴鲁西南、鲁西北,以兑付棉农售棉款。1982年,我国终于结束了进口棉花的历史,由棉花进口国一跃成为净出口国;两年后,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棉花购销综合平衡的通知”,要求“适当控制植棉面积”,“扩大棉布、棉花销售”。由发放“布票”限制购买,到国家号召“大量消费棉布”,这个变化,“鲁棉一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那位因丢失“布票”而疯掉的准新娘的故乡,不仅布票变成废纸,而且出现了一大批因种植“鲁棉一号”而致富的农民。
中国第一个见诸报端的“万元户”叫赵汝兰,1980年他家种植了30亩“鲁棉一号”,纯收入达一万多元。在山东省内,第一批“万元户”不少与棉花种植有关。1980年11月17日,新华社的一篇通稿,使赵汝兰与“万元户”这个称谓一起名扬全国。赵老是鲁西聊城临清人氏。这里,正是“鲁棉一号”的发源地,也是后来同样扬名全国的“鲁棉研”系列的“故乡”。培育“鲁棉一号”的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和它的后身———培育“鲁棉研”系列的山东省农科院棉花中心,试验基地都设在这里。
基因抗虫棉种的领跑者———“鲁棉研”系列
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的“鲁棉一号”,为解决国人的穿衣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这个以高产著称的新品种,有个致命的缺陷———不具抗虫性。
1992年以后,席卷黄河流域的棉铃虫持续爆发,给棉农带来了巨大损失,广大棉农谈虫色变,棉花生产急落直下,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两千多万亩剧减至五六百万亩。
脱胎于山东省棉花所的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是一个产生过著名棉花育种大家庞居勤的优秀团队,抗虫新品种培育的重担落在了他们肩上。他们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组织优势兵力,集中力量进行转基因抗虫育种攻关。
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抗虫杂交棉。1997年,山东棉花中心的专家们,从几百个杂交组合中选育出表现最为突出的H9513,推荐参加了山东省抗虫棉区域试验,在连续5年的山东省和全国黄河流域抗虫棉区试、生产试验中,该品种的皮棉和霜前棉产量和综合评价,均居第一位。第二年,常规抗虫棉新品系S6145培育成功,在山东省和全国抗虫棉区域试验中,产量不仅位居各常规棉品种之首,甚至还超过了有的杂交棉。2001年,这两个新品种双双通过山东省审定,分别被命名为“鲁棉研”15号和“鲁棉研”16号。
在育种专家的努力下,“鲁棉研”家族不断扩大,棉花新品种的三大类型,从杂交抗虫棉到常规抗虫棉,直到短季抗虫棉,全部获得突破。2004年12月,从“鲁棉研15”一直到“鲁棉研25”,11个转基因抗虫新品种一次性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05年,7个新品种“鲁棉研”15、16、19、20、21、24、25,全部通过国家审定。11个不同类型转基因抗虫新品种的育成,实现了不同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类型的配套,黄河流域棉区不同种植方式对棉花品种的需求,完全达到满足。2005年,“鲁棉研”15号被选为山东省杂交棉区域试验对照品种。
“鲁棉研”系列,已经成为国家棉花新品种的“标杆”。2006年,“鲁棉研”15、21、19号,分别被国家确定为黄河流域区域试验杂交、常规、早熟和特早熟组对照品种。
几年来,“鲁棉研”系列已在山东省及周边省份大面积推广,不断创出棉花单产新水平,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家品种。在山东惠民县,2001年,30亩示范田平均亩产皮棉153.7公斤,创黄河流域同规模面积抗虫杂交棉最高纪录;在江苏盐城市,2004年,我国抗虫杂交棉单产水平再次被刷新,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73亩“鲁棉研”15号,平均亩产皮棉161.5公斤,其中的5.3亩攻关田亩产达175.4公斤!
在“鲁棉研”系列抗虫杂交棉的带动下,出现了一批高新技术制种企业,有的年利税高达千万元。劳动极为密集的棉花杂交制种,在山东省迅速发展,使该省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棉制种基地。
“鲁棉研”,已成为我国黄河流域抗虫棉的“第一品牌”,也是国内各大制种企业竞相开发的主导品种。“鲁棉研”系列抗虫新品种,覆盖了山东省60%以上的棉田;仅是“鲁棉研”15号一个品种,7年来在鲁、苏、皖等8个省市就累计推广2366万亩,增加直接经济效益近五十亿元,成为公认的国内同类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品种。现在,在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手里,还握着十几个抗虫棉新品系,正在参加全国或山东省的区域试验。继“鲁棉一号”之后,“鲁棉研”系列创造了我国棉花育种的又一次辉煌,树立起我国抗虫杂交棉培育的里程碑。
新品种就是市场
采访札记
生产不如贩卖,贩卖不如育苗,育苗不如制种,这就是农业的产业链。制种,作为农业科技含量最高的领域,处于产业链条的最高端,一个国家农产品的竞争力,相当程度上由它的制种业决定。
在现代专利保护体制之下,新品种受到法律保护。如果科研落伍,就得把农业最高端市场拱手相让。
1961年12月2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公约》于巴黎签署,1968年8月10日生效。所有加入公约的国家,必须按照文本的要求制定或修改本国的法律。我国作为该公约的第39个成员国,执行公约一直不折不扣。
感谢山东棉花育种的专家团队,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培育的优良棉种,为中国农业这个原本的弱势产业提供了一层“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国家竞争力,培育“鲁棉一号”和“鲁棉研”系列的专家就是身体力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