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开展的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海底地震仪及其他物探方法联合同步作业取得成功,在南海深水区获得了清晰的海底中、深部地质资料以及地球深部反射信号。这一成果使得直观、准确地研究地球深部地质构造成为可能。5月7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探宝号”船顺利实施863计划“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关键技术——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技术的海上试验,胜利返回广州。
近10年来,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长,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不断向深水海域推进,勘探领域已从水深300米扩展到3000米的深海区,海域深水区油气远景良好,已引起世界各国瞩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世界油气总储量的44%将来自海洋的深水区。
目前,我国海洋油气勘探还主要在水深300米以内的浅水区,而在这一区域中的后备资源明显不足,已制约着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向深水领域进军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深水海域油气勘探活动尚处于初期阶段,勘探技术较为落后。因此,“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批准设立“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课题,针对我国深水油气重要赋存海域的重点盆地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拟通过技术攻关,全面提高深水油气调查工作的技术水平。
长排列大容量地震勘探是当前解决深水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中复杂构造问题的首选技术手段。因此,“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课题确定“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今年4月11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探宝号”出航,前往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开展“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技术”的海上试验。航次中,“探宝号”船试验研究了单船长电缆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参数和相应配套技术;通过5台套海底地震仪的海上试验,探索了海底地震探测技术应用于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沉积盆地结构的实际效果,集成了深水区单船长电缆大容量震源油气地震勘探采集和非地震油气物探方法同步作业联合采集技术。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首席科学家温宁介绍说:“探宝号船利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设备,选取最佳参数,本航次获得了清晰的海底中、深部地质资料,这对解释和研究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潮汕坳陷和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等区域的石油地质条件提供了有效保证,同时,我们还获得了可靠的地球深部圈层结构反射信号,初步解决了珠江口盆地东部碳酸盐岩声波强屏蔽的技术难点,获取了碳酸盐岩层之下清晰的地震反射资料。”据了解,本航次采集的资料与以往资料相比,获取的中、深层资料反射信息清晰、可靠;单船实施的深部地震探测效果达到甚至超过以往双船探测效果;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将海底地震探测技术首次用于深水油气地震探测获得成功。这次试验为我国在深水海域大规模开展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提供了高新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