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在即,以化肥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又上涨,省市有关部门再出台“强化化肥价格”管理措施,以期通过限制批零差价率稳定化肥价格。可是,飞涨的化肥价格对“限价令”根本就不屑一顾,那么,“限价令”为何变成了一纸空文?
去年也有限价令,今年农资照样涨
熟悉农资价格的人还应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有关部门也出台过“化肥限价令”。
2003年秋天至2004年春季,经历多年低价运行的粮食价格合理回升,农民收入恢复增长,国家又制定出台“一免两补”等惠农政策,农业及农村形势出现多年难见的好局面。而此时,以化肥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为抑制农资价格上涨,中央及省市都出台了“限价令”。
可是,化肥价格暴涨20%的幅度已是既成事实,而且其趋势并没有因为“限制”而停止。2004年夏季,追肥(尿素)价格从年初的60元左右,一下涨到近百元。
农民买还是不买?不买,年庄稼要白搭。买,就得花高价。双城市有关部门面对如此高价的尿素,作出了“最高限价”决定,可公布没两天就被迫收回。不限价农民还有高价肥可买,一限价高价肥却没了,化肥贩子们跑到不限价的吉林去了。不得已,还得把化肥贩子们请回来,继续让他们卖高价肥。
经过一年的限制,终究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市农委调查表明,今年化肥价格又在去年的基础上上涨20%,个别品种(复合肥)达到30%多。
上游环节好控制,下游细节管好难
有关部门的文件规定,批发进销环节差率为3%,零售环节批零差率为1%,利息和运杂费另加。
省农资公司双城经销部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必须严格执行3%的加价率,而且经得住检查。但他同时认为,价格监管可能使大公司失去灵活性,而让零售商钻了空子而有关人士担心,加价率的基础不应有猫腻,化肥的出厂价要货真价实,如果生产商与经销商达成默契,加价率则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真能管住上游环节,那么管好零售环节就难了。记者在采访时听到,大多数零售商对1%的加价率不认可但也不反对,问题的关键在“利息和运杂费”上。有的零售商说:“现在做买卖,银行不给贷款,只能向别人抬钱,抬钱的利息是多少?”还有的说:“运费一时一个价,一样的里程差三十五十甚至差百八十的是常事。”
利息和运杂费怎么计算?基层的物价管理人员也没有高明的办法。如果零售商在这方面“做好文章”,何必在乎那看似合理可行的1%(加价率)呢?
当然,对化肥价格的监管,现在的口号都是稳定当前的市场价格。有人评价:“稳定”就是默认一定的涨幅,当然它的前提是不能影响农民需求。如果把化肥管少了或者管没了,就失去了全部意义。
一免两补政策好,何不实行第三补
据了解,国家去年就给于化肥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优惠政策,其中财政补贴资金高达7亿多元,而化肥的最终消费者——农民,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补贴。
又是限价、又是补贴,没能管住化肥价格上涨,去年比上年涨了20%,今年又比去年涨了20%,要是明年比今年再涨20%多怎么办?既然越补越涨,还有必要给生产企业和流通环节补贴吗?既然管不住,还有必要通过“限价令”来为化肥价格的上涨“保驾护航”吗?
其实,化肥价格取决于供需关系,只要供不应求价格必然上涨。
市农委生产处处长王焕亭说,化肥价格一再上涨,农民为什么还要抢购?这是因为种粮的效益可以消化化肥的涨价因素,农民还是有账可算。但为了保持种粮农民的积极性,防止惠农政策落空,国家可以参照“一负两补”的成功做法。实行“第三补”即农资补贴。然后全面放开化肥生产经营领域的自由竞争,让价格这根扛杆来平抑供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