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养殖乌鳢在浙江、广东、山东等地推广比较普遍,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亩产可达5000公斤。
池塘要求 面积1亩左右,最大不超过1.5亩。池深2~2.5米,水深1.5~2米,池埂高出水面0.5米以上。水质要求中性或弱碱性。进水口和排水口设置严密的防逃设施,池塘四周用竹篱笆或鱼网围拦。池塘四周种植水草,宽度0.8~1米,水草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的25%。
池塘清整 放养前15~20天,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彻底清池消毒,曝晒1周后进水,进水10天后放养鱼种。消毒前先用铁齿耙将底泥耙一遍,捕净池塘中原有的乌鳢。
鱼种放养 鱼种在10~20厘米之间时进行2~3次分养,保证同批养殖乌鳢规格整齐,每次分养前停喂一天。鱼种长到20厘米后放入大池养殖成鱼。当年鱼种6~8月放养,1冬龄鱼种3~4月放养。水深1.7~1.8米时,每平方米放养鱼种数量:体长6~8厘米,放15尾;体长10~12厘米,放13~14尾;体长14~16厘米,放12尾。饲料供应不足、水较浅、水质较差、水源供应不方便的池塘,适当降低放养密度。鱼种放养前用2%~3%的食盐水浸10~15分钟消毒。
饲料投喂 饲料可用以野生小杂鱼为主的新鲜动物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坚持“四定”投喂原则。一般每天投喂两次,第一次在上午8~9时,第二次在下午4~5时。小杂鱼、小虾逐步抛投在投饲区内,投饲区用竹竿围成9~16平方米的方框;人工配合饲料要设置食台投喂,食台离池边1米,入水深度20~30厘米。鱼种放养初期,投喂量为在池乌鳢体重的8%~10%;乌鳢长到150克左右时,投喂量降至在池乌鳢体重的6%;以后按在池乌鳢体重的5%~8%投喂。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观察乌鳢摄食、活动、发病动向和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高温季节经常换水,成鱼养殖早期,每周换水三分之一,每半个月大换水一次,换水五分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