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蚶属瓣鳃纲,列齿目,蚶科。泥蚶是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的广布种类。我国从河北到海南沿海均有分布。泥蚶肉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蚶血鲜红,肉味可口,是传统的滋补食品,为人们所喜爱。在我国有很长的养殖历史。
一、生活习性 泥蚶是喜欢栖息在河口或内湾风浪平静、潮流畅通,稍有淡水注入的低潮线泥涂上。营浅埋生活。活动是依靠斧足的伸缩在涂面上匍匐运动。泥蚶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适温范围为2.5-38.5℃,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15-28℃。泥蚶对海水比重的适应能力随个体大小而异,成蚶适应范围为1.008-1.025,最适范围为1.010-1.014。低于1.004时会造成死亡。 泥蚶雌雄异体,在南方1龄可性成熟。在北方需2龄性成熟。在浙江沿海6下旬-7月为繁殖盛期。泥蚶从幼苗到商品蚶一般需3年时间。
二、苗种技术
1、人工育苗。泥蚶为卵生型,体外受精,通常育苗方法时选择性腺成熟的1-2龄泥蚶作亲贝,经洗刷干净,阴干12小时左右,放入池中用急流刺激1-2小时,催产池中水深30-50cm,并激烈充气1-2小时。通常6-10小时即能产卵。受精卵在水温26℃左右,15小时后形成D形幼虫,待受精卵80%左右变为D形幼虫时,用300-400目筛绢网捞出幼虫移入培育池进行培育。培育时理化因子应掌握在水温26-30℃,比重1.014-1.020,pH值值7.8-8.6,溶解氧大于5mg/L,EDTA-Na盐2-5ppm。充气量小,水面微波状即可。约经11-13天培育,体长达到180um左右,幼虫出现眼点,开始变态并趋近池底寻觅附着基准备附着。附着基通常采用经取理的活性涂泥。当稚贝壳长达到300μm以上(以800μm左右为好),即可出池作为苗种出售。
2、采捕自然苗 当泥蚶苗长到1毫米以后,用刮苗板和刮苗袋在涂表层将蚶苗同泥一起刮取,然后放入清洁海水中漂洗去泥后即得,刚刮到的蚶苗需经暂养一段时间,待长到黄豆粒大小后再播养殖。
三、养成技术
1、场地整理 养殖场选择好后,一般将涂面划成5-10亩为一块,四周围筑有矮坝,并顺潮水涨、落方向将坝内的涂面划分为一畦畦宽5米左右的蚶畦,畦与畦之间留一小沟,作为通道和排水。然后在播苗前用2-3%氰化钠或鱼藤精或茶子饼等毒杀敌害生物。
2、放养密度与管理 目前养蚶大都是分阶段专业化生产。即一是从刚繁殖的幼蚶,壳长1毫米,每公斤约100万粒,经暂养、越冬,培育到每公斤4-5万粒规格的称蚶沙;二是将蚶沙再经1年培育达到每公斤600-800粒规格的称中蚶或蚶豆;三是将中蚶养成商品蚶或成蚶。
中蚶的播放密度一般每亩800-1200万粒;成蚶的播放密度一般每亩15-25万粒。播放一般都选择在清明节前后的大潮汛,早、晚进行。
养殖管理主要是清除敌害和防范自然灾害,即防晒、防冻,避淡除害及坝、沟等整理工作。
此外,近年来泥蚶池塘内底播混养或单养,效果很好,值得提倡推广。
四、收获 春节前后泥蚶最为肥满,血多味美,气温又十分适宜泥蚶贮藏和远途运输,是泥蚶收获最佳时期。收获的方法是退潮后用蚶耙将蚶集中刮入蚶袋中,冲洗干净即可。